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
以“阶梯式”育人体系培育科技“好苗子”
参赛选手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上进行智能电路与工程比赛。(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阶梯式”育人体系
小学低年级
■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小学中高年级
■通过开展科学实验、项目任务等实践活动,强化以兴趣为导向的“做中学”实践路径
初中阶段
■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现象认知逐步转向规律探究和方法习得
高中阶段
■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鼓励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探究和小型工程实践项目,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核心方法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1月1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意见》相关情况。
提出六大任务 明确时间线目标
《意见》提出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意见》要求,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评价和条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不断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意见》提出六大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五是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多边合作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循序渐进 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介绍,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协同发力,将科学素养培养要求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取得积极进展。
田祖荫表示,科技素养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贯通的过程。《意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意见》提出,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体验和兴趣培养,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小学中高年级段侧重概念理解和动手探究,在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科学实验、项目任务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跨学科联系,强化以兴趣为导向的“做中学”实践路径。初中阶段侧重实践探究和技术应用,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现象认知逐步转向规律探究和方法习得。高中阶段侧重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鼓励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探究和小型工程实践项目,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核心方法。
“科技依赖人才,人才源于教育,高质量科技教育是连接二者的桥梁。”在同济大学副校长许学军看来,从基础教育抓起,系统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发现科技“好苗子”,为国家持续输送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与高水平创新团队。
学用结合 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围绕坚持学科融通、加强学用结合,《意见》也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在强化跨学科融合方面,《意见》提出,推动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在创新课程生态方面,《意见》提出,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开发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资源;《意见》还提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研讨、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等要求。
许学军认为,《意见》尤其注重育人目标和资源的有效衔接,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深度合作,有序开放优质科研资源,为“小学激发科学兴趣、初中夯实科学基础、高中引导创新实践”的成长路径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意见》还在建强师资队伍和推动协同育人方面提出要求。
任海宏表示,中国科协将继续发挥好科技馆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科技素养、培育科技后备人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强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运用,推动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
据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鹏 温竞华 潘虹旭 吴汶倩)
配查网-网上配资炒股-配资软件app-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