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的北京初冬透着凉意,但国家话剧院的发布会现场却满是热乎气——黄宏穿着笔挺的中山装刚进门,李诚儒就笑着迎上去拍他肩膀;王劲松攥着卷边的剧本,还在和工作人员小声对台词;就连许久未在话剧舞台露面的老戏骨张凯丽,都特意赶来送了束向日葵,说“英导的戏,我必须来凑个热闹”。这场让半个娱乐圈“戏骨圈”出动的活动,是导演英达新话剧《钦差大臣》的启动发布会,而能把这些“有脾气、有口碑”的演员聚到一起,英达到底靠的是什么?
要解开这个疑问,得先从英达手里那本翻得发亮的《钦差大臣》剧本说起。作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他手里的作品从来都带着“情怀+品质”的双重标签——1993年的《我爱我家》,让多少人记住了傅明老人的幽默、和平女士的爽朗,直到现在,“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台词还能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后来的《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又用接地气的故事戳中普通人的生活,成了无数家庭的“下饭剧”。而这次改编果戈里的经典话剧《钦差大臣》,英达筹备了整整两年,光是剧本打磨就改了17稿,连舞台布景的细节都亲自盯:“不能瞎改经典,但也得让现在的观众看得懂、笑得出来,这是对作品的敬畏。”
这份对艺术的较真,早成了英达在圈里的“名片”。发布会现场,李诚儒拿起剧本就打开了话匣子:“当年我跟英导合作《东边日出西边雨》,他能为一句台词跟编剧聊到半夜,现在搞话剧还是这股劲,我信他。”黄宏也补充道:“英达不是那种‘甩手掌柜’导演,演员有想法他愿意听,哪怕是个小配角的台词,只要合理他就改,这种尊重演员的导演,谁不爱跟?”确实,比起现在有些导演“按流量选角、按剧本念词”的流水线操作,英达的“慢工出细活”和对演员的尊重,在老戏骨眼里格外珍贵——王劲松就说,接到英达邀请时,对方特意把剧本里他角色的戏份标红,还附了3页自己的解读笔记,“这份用心,比任何高片酬都打动人”。
更关键的是,英达的“号召力”从来不是靠炒作,而是靠几十年攒下的“人情账”。他待演员向来实在:早年拍《我爱我家》,宋丹丹怀孕,他特意调整拍摄进度,每天只拍4小时;杨立新父亲生病,他主动放了半个月假,还帮忙联系医院;就连新人演员紧张忘词,他也不会当众批评,而是笑着说“没事,咱们再走一遍,我当年比你还慌”。这种“不端架子、真心待人”的性格,让他在圈里攒下了好人缘。这次《钦差大臣》定演员,黄宏推了两个综艺,李诚儒推了商演,都是一句话:“英达的戏,得去。”
有意思的是,面对过往的家庭矛盾和个人争议,英达始终选择“用创作说话”。发布会上,有记者试探着问他“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他只是笑了笑,把话题拉回话剧:“现在满脑子都是《钦差大臣》里的角色,怎么让观众看懂百年前的讽刺故事,怎么让老戏骨们的表演更出彩,这才是我该琢磨的事。”这种“不辩解、不纠缠”的态度,反而让更多人认可——网友评论里,有人说“比起看明星的家长里短,我更想看英达的话剧”,还有人说“专注做事的人,比天天上热搜的人更值得尊重”。连话剧圈的前辈都评价:“英达难得的是,不管外界怎么吵,他总能沉下心搞创作,这在现在的娱乐圈太少见了。”
如今,《钦差大臣》还没开演,门票预售就已经卖出了三成,不少观众留言“冲英达和黄宏李诚儒的阵容,也得去看”。这场发布会的热闹,其实藏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娱乐圈的“号召力”,从来不是靠流量、靠热搜,而是靠作品里的诚意、待人时的真心。英达能让群星捧场,能让观众期待,本质上是因为他守住了“做艺术”的初心——不浮躁、不敷衍,把每一部作品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
就像《我爱我家》里傅明老人说的:“做人做事,得凭良心。”英达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在哪个行业,真心待事、用心待人,终究会被认可。至于那些争议和八卦,在好作品面前,终究会变成过眼云烟。明年开春《钦差大臣》上演时,观众走进剧场,记得的只会是舞台上的精彩,和那个为了话剧忙前忙后的英达——这,才是一个创作者最该有的“号召力”。
配查网-网上配资炒股-配资软件app-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