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文汇报
顾文艳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赛,而是一场“慢”的艺术,是一段陪伴生命绽放的旅程。 视觉中国
■ 顾文艳
不知从何时起,整个时代都踏上了“风火轮”,生活、工作、学习等不断加快节奏,让置身其中的我们焦虑情绪与日俱增。
家长的有些焦虑其实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比如,别的孩子学钢琴考过了十级,我的孩子不学钢琴怎么行?别的孩子都在学奥数,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学。别人家的孩子暑期出国游学了,我家的孩子哪怕砸锅卖铁也要送出去……当今家长的焦虑指数正是内卷的重要指征。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书展上,听到一位家长对着孩子说:“这本试卷买回去,你一周做两张;作文书也买一本回去,你每天背一篇……”循声看去,一个瘦弱的、戴着眼镜的小男孩,泪珠一颗颗滚落。书展上,人群熙熙攘攘,而为孩子购买教辅的家长不在少数。我看着这个小男孩低着头弓着背,真是心痛不已。
不知从何时起,整个时代都踏上了“风火轮”,生活、工作、学习等不断加快节奏,让置身其中的我们焦虑情绪与日俱增。孩子入学之初,家长会焦虑:孩子能不能适应校园生活?能否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孩子能否遇见好老师?随着年级升高,家长的焦虑感进一步增加:孩子能不能升入一所好初中?能不能考入名牌高中?今后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
在我看来,家长的有些焦虑其实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比如,别的孩子学钢琴考过了十级,我的孩子不学钢琴怎么行?别的孩子都在学奥数,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学。别人家的孩子暑期出国游学了,我家的孩子哪怕砸锅卖铁也要送出去……总之,当今家长的焦虑指数正是内卷的重要指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互不越界
反思教育内卷的根源,首要的就是评价的单一性。大多数时候,学生的“地位”仍然是分数给的,学校的名气很大程度上也是分数给的。其次,是人才观的片面化。当“人才”等同于学习好、分数高、读名校毕业,千军万马挤高考的独木桥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才”的释义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诸如维修工、建筑工、厨师等等,都应纳入其中,这些从业者都有一技之长。但在我们日常的评价中,他们中又有多少人被视为“人才”?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边界的模糊。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营造良好家风,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每个学段的聚焦也各有侧重。
一言以蔽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互不越界,老师不要越界做父母的事,也不要去要求父母做老师的事。
比如文章开头中家长让孩子背作文提高写作水平,且不说这样做是否有效,教作文理应是教师的任务,而不是家长的职责。
看不见孩子的长处,就会遮蔽他们的光亮
木心在《从前慢》里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每次读起,我总会想起过去师生间从容的节奏:孩子背着书包踢着石子上学,周末没有赶场的培训班,不用扎堆学钢琴、奥数,更不会忙到课间去洗手间都要奔跑……
而在如今的“焦卷”时代,这份从容早已消失。低年级孩子背着与身形不符的沉重书包,再难蹦跳着进校园;高年级学生在各类补习班的缝隙里,连喘息的空间都没有。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家长习惯用“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家孩子,却忘了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律。
记得我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里有个同学做数学题特别快,我随口对他说“你看人家多厉害,总是第一个完成数学题。”孩子却认真地反驳:“妈妈,他10道题交上去,往往有一半的题目需要订正;我虽然答题比他慢,但能保证每次全对。为什么要用他的长处比我的短处?”孩子的反问,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他的这句话也敲醒我:教育中最该警惕的,就是在“比较”中遮蔽了孩子的光亮。
周国平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发出质问:“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头脑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人之为人的精神性幸福越来越陌生,这还是教育吗?”
因此,当我们试图用做题速度或分数排名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尺,不仅会让多数孩子在“不如别人”的否定中失去自我认同,更会让教育失去唤醒生命的核心意义。
放下“别人的标准”,教育是一场“慢”的艺术
抵抗内卷,应从给孩子的童年“留白”开始。要告诫父母的是:千万不要用学习填满孩子的所有时间。平日里,不妨带他们到大自然中走走看看,感受四季的更替;带他们到体育公园,跑步踢球或去书店和图书馆。春天,带着孩子读一组春天的诗文,再带他们走进校园、公园找春天,当孩子在大自然中找到了诗中的春天时,他们的诗心也会萌发出一叶叶嫩芽。
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请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沉浸式阅读,不带任何功利性地阅读。不要让阅读这个经由文字与世界对话、与自我交流的美好方式,因“功利”变成被迫完成的任务,更不要让孩子因此将阅读当作“苦差”。只有当阅读和生活发生链接,孩子才能从文字中品咂出甜蜜的滋味。
抵抗内卷,家长和老师还要学会“示弱”,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对孩子少一些“比较”,多一些“看见”。当我带着学生欣赏诗歌时,我会挑出其中难理解的诗句说自己不太懂,请他们讲给我听。学生们都特别乐意做我的小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会感受到“我的想法被尊重,我的认知被肯定”。
说到底,抵抗教育内卷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的回归——从“功利化竞争”回归“生命化成长”,从“标准化评价”回归“个性化守护”。“留白”不是虚度生命,而是给孩子留出自我探索的精神空间。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赛,而是一场“慢”的艺术,是一段陪伴生命绽放的旅程。
当我们放下“别人的标准”,尊重每个孩子的生长节律;当我们拒绝“功利的填满”,守护孩子童年的留白时光,教育才能真正回到它的本质。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长成独一无二的模样,让他们的独特与珍贵被整个世界温柔以待。
(作者为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语文教师)
配查网-网上配资炒股-配资软件app-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