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运的未来在于创新,创新的活力源于人才。”今天,上海市高端航运人才“海聚”行动发布会暨虹口区第三届人才服务月在北外滩举办。作为主要活动之一,上海市高端航运人才研讨分享会举行。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怎样的人才支撑”等话题,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的多位相关负责人畅谈“海聚”英才。
“π型人才”成为“刚需”
现场,上海市航运紧缺急需人才岗位发布,包括绿色航运研发应用工程师、航运区块链技术工程师、船舶新能源管理师等。多名与会者认为,“一专多能”成为这些岗位的共同特点,也是“十五五”时期航运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人才质素。

“面向未来的航运人才需求,正从原本的单一技能型‘航运专才’向以‘航运为基、科技为翼’的新型航运人才能力框架转变。”中远海运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精通跨界融合的“T型人才”“π型人才”成为“刚需”。所谓“T型人才”,指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的新型人才;“π型人才”的要求更高,要能通过连接不同领域重塑思维方式,在增强解题系统性的同时放大融合创新价值。航运高端人才既要深谙航运产业规律,又要洞悉科技创新趋势,还要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并能兼具全球战略眼光,这样才能实现对“航运+港口+物流”复杂生态的驾驭,实现“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管理的统筹。
在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看来,上海亟需的高端航运人才中,“精通跨区域多式联运发展的复合型管理和专业人才”就是一类。这类人才需具备扎实的运输组织、物流管理知识,熟悉海、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与衔接流程。由此能够根据不同货物的特点和运输需求,优化运输方案,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跨区域多式联运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运作。同样亟需的还有“促进多业态深度融合的航运衍生服务类人才”,亦需要有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整合航运业与金融、保险、法律等相关产业的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以此推动航运衍生服务与航运主业的深度融合,拓展航运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为航运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才带才”“以才引才”
会上,上海市航运人才教育发展联盟成立。首批成员单位共计42家,包括16家党政机构、5所高等院校、5家社会组织、16家航运企业。同时,作为航运领域创新发展的智囊团和智库,上海高端航运“领航英才”库部分专家、人才获颁证书。今后,库内专家人才将更多地参与航运业重大项目、决策咨询、技术指导等,并将与行业从业人员建立对接机制,促进知识与经验的传承分享,带动航运人才队伍整体提升。

上海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高端航运人才的培育,要立足自主培养。他建议上海高端航海人才用人单位联合制定并形成高端航海人才培养“上海标准”,系统构建面向未来的航运人才培育体系。特别是对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求,依托高校和政府资源成立高端航海人才培育与转化基地,开发高端航海人才培养课程,紧密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
一家航运企业负责人坦言,当前高端航运人才在整个航运人才队伍中占比较低,制约了航运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需要拓宽“专项引才”等引才渠道。如组建院士工作站、聘请院士担任集团首席科学家等,“以才带才”“以才引才”,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运人才集聚环境;组织开展重点领域人才专项招聘,市场化引进紧缺急需人才等,加快填补高层次人才缺口。
好政策集聚“顶尖智力”
启动仪式后,上海市航运人才岗位推介会举行。40余家航运头部企业共提供700多个优质岗位,吸引了千余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学子和社会青年前来。
“航运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上海全球枢纽的地位,取决于顶尖智力的集聚。”虹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航运业是虹口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全区集聚了超过4600家航运企业,船舶运力占全市近七成。近年来,虹口区依托不断升级的“菁英100”等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以有温度的早期扶持政策增强人才“黏性”。深化政企校合作,虹口区与上海海事大学共建“北外滩国际海事仲裁人才培训基地”;支持南湖职校与国客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批增设“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辖区内的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启用两年来,承担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各类海船船员考试评估工作。近期,虹口区又遴选了环境优良、配套齐全的人才公寓,在北外滩雅遇公寓、友间公寓宝地虹乐苑等建成首批“航运人才公寓”,让航运英才舒心生活、安心工作。同时,梳理市区两级有关人才政策和服务事项,推出重点单位服务“惠才包”,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I小虹”人才服务专员,将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窗口搬到指尖。

至下月底,虹口区人才服务月将聚焦职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文体休闲等高频需求,以“人才聚”“人才说”“人才创”“人才享”为主题,集中推出研修培训、主题论坛、项目路演、政策宣传等24场人才专场活动。
配查网-网上配资炒股-配资软件app-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