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吹了个牛~”
这是之前很火的一个网络梗,以此说明了古代的史官记录是如何的事无巨细。事实上这对古代的史官来说可以算是常态,但为什么这句话就火了呢。
小君觉得,一方面这句话出处的小品《越狱的夏天》确实相当生动,还有一点就是,高俅作为《水浒传》中的反派形象,确实坏得太过于深入人心了,使得对他的调侃,看起来都让人相当愉悦,而这也是国人嫉恶如仇的特点之一。
但是,《水浒传》中的高俅毕竟是个经过艺术创作后的形象,那么历史上的高俅当真有那么坏么?
关于历史上的高俅,我最早接触到的是他与苏轼的故事。
据载,高俅本是苏轼府中的一名书吏,平日做的便是一些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由于高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文章写得也是相当见功底,还有一定的武艺基础。若仅仅只是如此的话,高俅或许就仅仅只是一个受到上司器重的雇员罢了,也就不会有之后的际遇了。他之所以被苏东坡欣赏,且之后能够平步惊云还在于他具有高超的蹴鞠技术。
蹴鞠在宋朝本就是相当火爆的运动,从皇帝到百姓几乎都痴迷蹴鞠,就如同如今的乒乓球在中国,足球在巴西阿根廷的待遇一般。偏偏高俅不单单蹴鞠技艺相当高超,且为人机灵会来事,自己拼抢效率高的同时还很善于给领导喂球,这自然就箱单能博领导欢心了,更难得的是,他本职工作干得相当不错还多才多艺。于是,苏轼在党争中遭受政治打击被贬责时,不忍心人才被埋没便将高俅推荐给了驸马都尉王诜,才有了之后成为宋徽宗宠臣的机会。
展开剩余72%高俅认识宋徽宗时候,宋徽宗依旧是端王。其实小君想,若宋徽宗不曾成为皇帝,而是做一辈子富贵王爷,赵佶与高俅或许有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主仆情深的佳话。只可惜,历史不可能被改写,二人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命运也无法被改变了。
端王赵佶登上皇位后,高俅也备受器重。宋徽宗还曾派他参与了平定吐蕃赵怀德叛乱,和招降羌王子的战争,高俅也因此获得军功而得到了升职,甚至在短短的二十年内就已经做到了掌管禁军的点前都指挥使,人称高太尉。
位高权重的高俅并未忘记那些在他的发迹过程中帮过他的人。
当高俅在职场上不断攀升的时候,苏轼反而却越混越差了。在苏轼被蔡京等一干人打压时,高俅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还对苏轼的家人多有照拂。当苏轼在朝堂上备受打压,甚至章惇等人准备置他于死地的时候,他的家人在高俅的照拂下并未受到太多的伤害,且苏轼的次之迨还顺利进入仕途受到任命。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高俅知恩图报,为何不干脆出面帮助苏轼呢?只能说,高俅虽受宠,但他的势力还是远远不如蔡京等人的,高俅能平步青云得益于蔡京的提携。因此,能冒着得罪蔡京的风险对苏轼家人多有照拂也实属不易了。在苏轼去世后,高俅对的亲属也给与了充分的帮助和关照。
且高俅的知恩图报也并非仅针对苏轼。当年出征打仗对他多有照拂将领刘仲武,高俅也时刻铭记着他的感情。当刘仲武兵败时,高俅为其求情而免除了责罚,且刘仲武的儿子刘錡也是在高俅的利鉴下受到宋徽宗的赏识,得以成长为宋朝名将。
由此可见,在知恩图报这件事上,高俅是一以贯之的。
在之前的文章,我们曾经说过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一般不至于太坏,那么知恩图报的高俅为什么却成为宋代有名的奸臣呢?
其实,人性本就是复杂的,这世间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即便圣人也有自己的短板,更何作为普通人的高俅。
对于小君来说,高俅只不过是个寻常不过的人,偶然坐上了那个本不应属于他的位置。从《周易》的角度来说就是阴居阳位,能力和德行本就配不上所占据的的位置,这样的人能将事情做好那才怪了。
因此,在高俅成为奸臣这件事上,两个人需要负主要责任,一者是高俅自己,作为一个底层小雇员却幸运的凭借偏门左道平步青云,若他能修养德行,虚心求教专业人,或许还会有机会做出一番功绩,可惜他就败在贪且无能而不自知,最终玩废了禁军,葬送了大宋。
而另一要负主要责任的人就是作为领导宋徽宗。识人不明,用人不善的他亲手造就了他的悲剧。《周易》中师卦上六卦辞便有提醒:“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对于有才无德的人,《周易》亦是相当警惕的,当一个人即便再有能力,但德无法配位时,也是绝不可重用的,但宋徽宗偏偏识人不明,重用奸臣,最终葬送大宋王朝,他确实是主要责任人。
其实,高俅在宋徽宗一朝奸邪众多如“六贼”的,高俅根本连前十都排不上。甚至,连高俅在史书上连个个传都没有,可见在当时的人们眼中他也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罢了。
只不过偏偏他升迁得位走的不是正途而被官场鄙视,偏偏又身处那个关键的位置还德不配位。且在那个历史环境中,皇帝是不能直接批判的,因此只能以皇帝身边的佞臣来旁敲侧击皇帝之过。
但在那个混乱黑暗时代,高俅并不是好人,但若要说他十恶不赦,倒也算不上。
毕竟,一个知恩图报的,至少也不至于太坏。
因此,高俅去世后,时人对他的评价,至少是“大节无亏”。
发布于:福建省配查网-网上配资炒股-配资软件app-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